運城市,古稱「河東」,山西省下轄地級市,位於山西省西南部,西、南與陝西省渭南市、河南省三門峽市隔黃河相望。
運城因「鹽運之城」得名,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。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、炎帝、蚩尤,堯、舜、禹,都相繼活動在河東大地上。堯初都蒲坂,後遷平陽,舜都蒲坂,禹都安邑,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社會——夏,也是在這裡誕生。
運城市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,文物古迹源遠流長,光輝燦爛。相傳后稷教民稼穡於稷山,嫘祖教民養蠶於夏縣。舜建都蒲坂(今永濟),禹建都安邑(今夏縣)。
運城歷史悠久,人文薈萃;自古以來,公候將相、學者志土,代不乏人。上古時期就有舜耕歷山,禹鑿龍門,后稷稼穡,嫘祖養蠶,黃帝戰蚩尤等歷史傳說。
關羽像
春秋時富賈大商猗頓,漢代絳候周勃,三國名將關羽,隋未哲學家、教育家文中子王通,唐初「四傑」之首王勃,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柳宗元,唐玄宗寵妃楊玉環,大將薛仁貴、張守硅、宋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等,皆為本市歷史名人。戊戌變法的六君子之一楊深季以及辛亥革命時期的張士秀、李岐山、景梅九等著名人士。
運城市文物旅遊景點1600餘處,市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8處,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0處,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最多的地級市。
城區(鹽湖區)及周邊的主要景點有:解州關帝廟、運城鹽湖、關帝祖祠、舜帝陵、池神廟、九龍山景區、鳳凰谷森林公園等。
風景名勝
解州關帝廟
據文獻記載,關羽(關公)為山西解梁縣人,即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(音同「害」)州鎮。
解州作為關公的故鄉,關帝廟興建的歷史頗早。據有關碑刻記載,遠在陳隋之際,解州關帝廟已經修建。
解州關帝廟為武廟之祖,地處山西運城市解州鎮西關。北靠鹽池,面對中條。解州關帝廟創建於隋開皇九年,宋、明時曾擴建和重修,清康熙四十一年毀於火,經十餘年始修復。
解州關帝廟總面積22萬平方米,共有房舍200多間,分為正廟和結義園兩部分,是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式道教建築群和武廟,被譽為「關廟之祖」、「武廟之冠」。廟內懸掛有康熙御筆「義炳乾坤」、乾隆欽定「神勇」、咸豐御書「萬世人極」、慈禧太后親書「威靈震疊」等匾額,代表建築是「春秋樓」。
解州關帝廟景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、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。「關公信俗」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「關公文化節」被評為中國十大人物類節慶活動之一。
2012年,「關聖文化建築群」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。
運城鹽湖
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,滔滔奔流到秦、晉、豫三省的匯交處,彎轉向東,在山西省的西南端形成了一個金色的三角地帶,這就是古老的河東地區,運城鹽池就位於此。
人說「中國人都是運城人」,河東地區運城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,中華民族的根在這裡。位於黃河折流處的河東鹽池孕育了河東原始文化,孕育了古代中華文明。
運城鹽湖地處晉南盆地腹地,秦晉豫黃河轉彎處,南依中條山, 北靠峨嵋鳴條崗,東連涑水瑤台,西接黃河古渡。
大約距今7000萬年的時候,由於受一次大的造山運動的影響,形成一個大面積的沉積窪地,大量含鹽類的礦物質彙集在這裡,經過長期的沉澱蒸發,形成了天然的鹽湖。從考古學的角度推斷,早在180萬年前,鹽湖一帶已經有了人類活動,並且可以製造工具和使用野火。
古河東地區,曾是華夏始祖軒轅黃帝和他統領的部族活動重要地域。傳說,黃帝曾在運城鹽池旁的「海隅」之地尋訪到一位賢人風后。黃帝的夫人嫘祖是運城夏縣西陰村人。
黃帝與南方九黎族首領蚩尤發生過戰爭,戰場就在運城鹽池附近,戰爭的起因是為了爭奪「鹽」這一特殊的、稀缺的資源。黃帝和炎帝之間,也曾發生過3次戰爭,戰爭的原因也是為了爭奪運城鹽池的天然鹽業資源。
黃帝之後的堯、舜、禹都在河東地區建都,堯都平陽,舜都蒲坂,禹都安邑,都在運城鹽池附近。
歷史學家認定,中國最古的文明,實興起于山西南部的河東鹽池附近。夏、商、周三代文明的經濟基礎正是鹽。中國商業的起始亦和鹽密切相關。
運城在戰國時期名為鹽氏,到了漢代叫司鹽城。名雖為城,並沒有城池建築,不過是個小村鎮,到元代時,叫潞村,直到元代末期,才由鹽運使那海德俊主持修築了城池,並因「鹽運」而定名為運城。
運城鹽湖,到了夏季,由於太陽光的直射,氣溫最高可達到42℃,湖水蒸發使水位下降,湖裡大量生長出一種肉眼不易觀察到的藻類植物,在陽光映照下使湖水泛紅。
到了春秋兩季,湖水才又變回它的常態。由於鹽湖湖水的鹽度很大,已經超過了脊椎動物的耐鹽度,而且由於鹽水的比重很大,人在湖中只能飄浮在水上。這樣的環境叫作鹽的極端環境。因此也被稱之為「中國死海」。
整個鹽池布局呈井田格分布。由於湖中積聚了大量鹽類物質,在冬季湖水會析出一種叫硫酸鈉的化學物質,也稱為芒硝,俗稱鹽花,形成「千古中條一池雪」的奇觀。
「死海」里的湖水在一年四季不斷變幻著色彩, 由於氣溫異常鹽池出現大面積罕見的「硝凇」,在鹽池特有的暗紅色水面上飄浮的「硝凇」似天女散花。
環繞鹽湖的有數十平方公里濕地,水草豐富,蘆葦茂密,常年棲息著數十種候鳥。
常年不斷的硝堆,遠看如座座銀山,近看似扇扇玉屏,既有死海之神奇,又有死海無法比擬的景觀,長期以來鹽池以它獨有的景色吸引著眾多的人來此觀光、旅遊和科學考察。
關帝祖祠
運城乃是關公故里,是關公文化發源地。
在這裡有兩座舉足輕重的關帝廟,一座是我們之前介紹的,被譽為「關廟之祖」、「武廟之冠」的解州關帝廟;另一座是常平關帝祖祠,此廟因關公故宅所建,被認為是關公文化之源。
常平關帝祖祠位於運城市西南12公里、距解州關帝廟約8公里的常平鄉常平村,南有氣勢蒼茫的中條山,北臨煙波浩淼的古鹽池,總佔地面積達18695平方米。常平關帝祖祠俗稱關帝家廟,它是國內外所有關廟中唯一祭祀關帝始祖及三代祖先的家廟,其價值可謂獨一無二。廟內泥塑尚存,建築群體保護較好。
關公家廟現佔地面積近一萬三千四百平方米,所有建築都坐北朝南,沿南北方向的中軸線有序分布。
中軸線自南向北,依次建有山門、儀門、獻殿、正殿、娘娘殿和聖祖殿;中軸線東西兩側,基本對稱地配有東、西木牌坊、鐘樓、鼓樓、祖宅塔、官廳、廊房、左碑亭、右碑亭、關平、關興夫婦殿及道士院等建築。
家廟總體布局呈前朝後宮形制,各種建築在端莊中見出古樸,於氣勢內蘊含秀逸。
整個家廟內,古柏參天,一片肅穆,一派莊嚴。
舜帝陵
舜帝,為華夏「三皇五帝」之一。舜帝陵位於運城市西北的鳴條崗上,是國家AAAA級景區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、全國首批旅遊文化示範地。
舜帝陵冢啟於禹時,舜帝陵廟始建於唐開元二十六年(738年),是景區內建造早、規模大,最具影響力的文物古迹。
沿舜陵外城遺址緣坡而上,即為神道,兩旁夫妻柏夾道聳立。行百餘步,進陵廟大門,便見到磚砌的方形墓冢,陵高3米,周圍51米。陵前嵌有邢其任書寫的「有虞帝舜陵」石碑,旁立「有虞氏陵」石碣1塊。陵冢上槐相交翠,鬱鬱蔥蔥。
繞陵北行約三十米,即是皇城,又名離樂城。進拱形城門 ,內以戲樓、卷棚、獻殿、正殿、寢宮為中軸線,東西兩側配以廊房及鍾、鼓二樓,構造布局嚴謹,左右對稱。主建築正殿,建造於台基之上,重檐歇山頂,斗拱五鋪作,面闊五間,進深五椽。殿內泥塑的舜帝坐像,頭戴冕旒,身著袞服,神態莊嚴,栩栩如生。
正殿之後,原建寢宮三楹,內塑娥皇、女英像,昔已毀於戰火。陵廟東南,舊時曾建大雲寺,為守陵僧侶居住,亦稱「守陵寺」,於解放初拆毀。
池神廟
運城鹽池是鹽文化、黃河文化、中華文化的結胎髮育之地,鹽池神廟就是鹽文化的代表和載體。
鹽池神廟位於運城市南,鹽池北岸的卧雲山崗上,是一座專門奉祀鹽池神靈的廟宇。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鹽池神廟始建於唐大曆十二年(777年)。史載唐代宗李豫賜運城鹽池為「寶應靈慶池」,欽定在鹽池建廟,賜封池神為「靈慶公」,列入國家祀典。後歷代封建王朝,對於鹽池恩寵有加,封神賜號,修廟設位,歲時祭祀。
池神廟是一座以崇拜自然神為主的神殿,是讚頌、禮拜大自然的神廟。舜帝曾在這裡撫五弦琴吟唱《南風歌》「南風之薰兮,可以解吾民之慍兮;南風之時兮,可以阜吾民之財兮」。
鹽池神廟是建在30度斜坡卧雲崗上,其歷史整體布局呈烏龜形,南邊的歌薰樓(已毀)是頭部,似伸入鹽湖飲水,神道及台階是烏龜的頸,海光樓、中門(碑林)、戲台及三大殿龜背,龜尾是池神廟的乾門,整個廟宇仰山面水,氣勢壯觀。
九龍山景區
龍山自然風景區,主峰海拔1724米,海拔千米以上有近萬畝原始狀態的天然林,享有「生物基因庫」的美稱。保護區內不僅有神秘的「野人之迷」,壯觀的十里猴頭杜鵑長廊,更屬全國罕見。
自然風景區位於運城市鹽湖區東郭鎮中條山腹地,鹽湖南畔,距市區十五公里。它原名九黎山,以苗黎族先祖蚩尤故里而命名。山前有一九六二年所立「磨河村新石器遺址」石碑,記載此地為七千年前人類集居地。
一山坡陶窯為五千年前人類集居地遺址;被稱為天下第一路的「虞坂古鹽道」,已列為山西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蚩尤墓家,北魏摩崖石刻、宋代城牆、古烽火台;元、明、清古廟等遺迹遍地。
「東郭先生和狼」、「三娘管狼」、「喇嘛盜寶」、「關公磨刀」、「牛家院」等經典傳說,婦孺皆知。堯時禹鑿虞坂古鹽道,為四千年前的「四衢大道」之一,為歷代潞鹽南運必經的「陽光大道」,古鎖陽關,為春秋晉、虞二國界關。
「伯樂相馬,假虞伐虢,唇亡齒寒,冀北空群」等經典古事就發生在這裡。世界上最早的收費站一俗稱「挖刮廟」;反映中國人生育情愛文化的「兒女窩石陰洞」和「通貞石陰碑」等都在這裡。
鹽湖特產
解州羊肉泡饃
解州羊肉泡饃是解州著名的傳統小吃之一,具有烹制精細,料重味醇,肉爛湯濃,肥而不膩,營養豐富,香氣四溢,食後回味無窮的特點。羊肉的味道甘而不膩,性溫而不燥。
解州羊肉泡饃選料上乘,作料齊全,工藝獨特精細,湯汁新鮮,味美可口,因而它「看著美,吃著香」,受到四方客人的稱讚。據說,當年慈禧太后西去長安,聽說解州羊肉泡饃很有名氣,就派專使到解州為其取之。
王過酥梨
王過酥梨是運城市鹽湖區泓芝驛鎮王過村的特產。王過酥梨果實大,色澤金黃,皮薄,肉質細嫩潔白,汁多味甜,酥爽可口,為梨中上品。
王過酥梨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。
糖豆角
泓芝驛名產「糖豆角」起源於秦朝,始為民間食品,距今將近2000年。
河東一帶人們探親訪友,往往喜歡以鹽湖區泓芝驛鎮的歷史名產「糖豆角」作為禮品。它做工精巧,形似豆角,蠟黃透亮,十分好看,造型奇特,長不過五分,內灌蜂蜜,咬破後蜜汁四流,甘甜無比。
鹽湖黑泥
運城鹽湖黑泥呈深黑褐色或黑青色,內含動植物的殘骸、水藻類、水草、甲殼類等,在缺氧情況下經過多年淤積,由於各種微生物的活動發生了複雜的物理化學變化,由膠質物、有機物及其他分解產生的物質混合而成。
運城鹽池黑泥中含有多種對人體皮膚有益的礦物質、微量元素及氨基酸和腐植酸。研究表明,黑泥對皮膚的抗衰老有著明顯的效果,運城鹽湖黑泥不僅是天然的護膚品,還是一種天然的保健品。
運城鹽池黑泥,是「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」。
來源:三晉文化旅遊
表裡山河,晉山晉水:華夏搖籃、河東故地——運城
運城市,古稱「河東」,山西省下轄地級市,位於山西省西南部,西、南與陝西省渭南市、河南省三門峽市隔黃河相望。
運城因「鹽運之城」得名,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。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、炎帝、蚩尤,堯、舜、禹,都相繼活動在河東大地上。堯初都蒲坂,後遷平陽,舜都蒲坂,禹都安邑,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社會——夏,也是在這裡誕生。
運城市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,文物古迹源遠流長,光輝燦爛。相傳后稷教民稼穡於稷山,嫘祖教民養蠶於夏縣。舜建都蒲坂(今永濟),禹建都安邑(今夏縣)。
運城歷史悠久,人文薈萃;自古以來,公候將相、學者志土,代不乏人。上古時期就有舜耕歷山,禹鑿龍門,后稷稼穡,嫘祖養蠶,黃帝戰蚩尤等歷史傳說。
關羽像
春秋時富賈大商猗頓,漢代絳候周勃,三國名將關羽,隋未哲學家、教育家文中子王通,唐初「四傑」之首王勃,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柳宗元,唐玄宗寵妃楊玉環,大將薛仁貴、張守硅、宋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等,皆為本市歷史名人。戊戌變法的六君子之一楊深季以及辛亥革命時期的張士秀、李岐山、景梅九等著名人士。
運城市文物旅遊景點1600餘處,市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8處,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0處,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最多的地級市。
城區(鹽湖區)及周邊的主要景點有:解州關帝廟、運城鹽湖、關帝祖祠、舜帝陵、池神廟、九龍山景區、鳳凰谷森林公園等。
風景名勝
解州關帝廟
據文獻記載,關羽(關公)為山西解梁縣人,即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(音同「害」)州鎮。
解州作為關公的故鄉,關帝廟興建的歷史頗早。據有關碑刻記載,遠在陳隋之際,解州關帝廟已經修建。
解州關帝廟為武廟之祖,地處山西運城市解州鎮西關。北靠鹽池,面對中條。解州關帝廟創建於隋開皇九年,宋、明時曾擴建和重修,清康熙四十一年毀於火,經十餘年始修復。
解州關帝廟總面積22萬平方米,共有房舍200多間,分為正廟和結義園兩部分,是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式道教建築群和武廟,被譽為「關廟之祖」、「武廟之冠」。廟內懸掛有康熙御筆「義炳乾坤」、乾隆欽定「神勇」、咸豐御書「萬世人極」、慈禧太后親書「威靈震疊」等匾額,代表建築是「春秋樓」。
解州關帝廟景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、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。「關公信俗」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「關公文化節」被評為中國十大人物類節慶活動之一。
2012年,「關聖文化建築群」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。
運城鹽湖
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,滔滔奔流到秦、晉、豫三省的匯交處,彎轉向東,在山西省的西南端形成了一個金色的三角地帶,這就是古老的河東地區,運城鹽池就位於此。
人說「中國人都是運城人」,河東地區運城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,中華民族的根在這裡。位於黃河折流處的河東鹽池孕育了河東原始文化,孕育了古代中華文明。
運城鹽湖地處晉南盆地腹地,秦晉豫黃河轉彎處,南依中條山, 北靠峨嵋鳴條崗,東連涑水瑤台,西接黃河古渡。
大約距今7000萬年的時候,由於受一次大的造山運動的影響,形成一個大面積的沉積窪地,大量含鹽類的礦物質彙集在這裡,經過長期的沉澱蒸發,形成了天然的鹽湖。從考古學的角度推斷,早在180萬年前,鹽湖一帶已經有了人類活動,並且可以製造工具和使用野火。
古河東地區,曾是華夏始祖軒轅黃帝和他統領的部族活動重要地域。傳說,黃帝曾在運城鹽池旁的「海隅」之地尋訪到一位賢人風后。黃帝的夫人嫘祖是運城夏縣西陰村人。
黃帝與南方九黎族首領蚩尤發生過戰爭,戰場就在運城鹽池附近,戰爭的起因是為了爭奪「鹽」這一特殊的、稀缺的資源。黃帝和炎帝之間,也曾發生過3次戰爭,戰爭的原因也是為了爭奪運城鹽池的天然鹽業資源。
黃帝之後的堯、舜、禹都在河東地區建都,堯都平陽,舜都蒲坂,禹都安邑,都在運城鹽池附近。
歷史學家認定,中國最古的文明,實興起于山西南部的河東鹽池附近。夏、商、周三代文明的經濟基礎正是鹽。中國商業的起始亦和鹽密切相關。
運城在戰國時期名為鹽氏,到了漢代叫司鹽城。名雖為城,並沒有城池建築,不過是個小村鎮,到元代時,叫潞村,直到元代末期,才由鹽運使那海德俊主持修築了城池,並因「鹽運」而定名為運城。
運城鹽湖,到了夏季,由於太陽光的直射,氣溫最高可達到42℃,湖水蒸發使水位下降,湖裡大量生長出一種肉眼不易觀察到的藻類植物,在陽光映照下使湖水泛紅。
到了春秋兩季,湖水才又變回它的常態。由於鹽湖湖水的鹽度很大,已經超過了脊椎動物的耐鹽度,而且由於鹽水的比重很大,人在湖中只能飄浮在水上。這樣的環境叫作鹽的極端環境。因此也被稱之為「中國死海」。
整個鹽池布局呈井田格分布。由於湖中積聚了大量鹽類物質,在冬季湖水會析出一種叫硫酸鈉的化學物質,也稱為芒硝,俗稱鹽花,形成「千古中條一池雪」的奇觀。
「死海」里的湖水在一年四季不斷變幻著色彩, 由於氣溫異常鹽池出現大面積罕見的「硝凇」,在鹽池特有的暗紅色水面上飄浮的「硝凇」似天女散花。
環繞鹽湖的有數十平方公里濕地,水草豐富,蘆葦茂密,常年棲息著數十種候鳥。
常年不斷的硝堆,遠看如座座銀山,近看似扇扇玉屏,既有死海之神奇,又有死海無法比擬的景觀,長期以來鹽池以它獨有的景色吸引著眾多的人來此觀光、旅遊和科學考察。
關帝祖祠
運城乃是關公故里,是關公文化發源地。
在這裡有兩座舉足輕重的關帝廟,一座是我們之前介紹的,被譽為「關廟之祖」、「武廟之冠」的解州關帝廟;另一座是常平關帝祖祠,此廟因關公故宅所建,被認為是關公文化之源。
常平關帝祖祠位於運城市西南12公里、距解州關帝廟約8公里的常平鄉常平村,南有氣勢蒼茫的中條山,北臨煙波浩淼的古鹽池,總佔地面積達18695平方米。常平關帝祖祠俗稱關帝家廟,它是國內外所有關廟中唯一祭祀關帝始祖及三代祖先的家廟,其價值可謂獨一無二。廟內泥塑尚存,建築群體保護較好。
關公家廟現佔地面積近一萬三千四百平方米,所有建築都坐北朝南,沿南北方向的中軸線有序分布。
中軸線自南向北,依次建有山門、儀門、獻殿、正殿、娘娘殿和聖祖殿;中軸線東西兩側,基本對稱地配有東、西木牌坊、鐘樓、鼓樓、祖宅塔、官廳、廊房、左碑亭、右碑亭、關平、關興夫婦殿及道士院等建築。
家廟總體布局呈前朝後宮形制,各種建築在端莊中見出古樸,於氣勢內蘊含秀逸。
整個家廟內,古柏參天,一片肅穆,一派莊嚴。
舜帝陵
舜帝,為華夏「三皇五帝」之一。舜帝陵位於運城市西北的鳴條崗上,是國家AAAA級景區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、全國首批旅遊文化示範地。
舜帝陵冢啟於禹時,舜帝陵廟始建於唐開元二十六年(738年),是景區內建造早、規模大,最具影響力的文物古迹。
沿舜陵外城遺址緣坡而上,即為神道,兩旁夫妻柏夾道聳立。行百餘步,進陵廟大門,便見到磚砌的方形墓冢,陵高3米,周圍51米。陵前嵌有邢其任書寫的「有虞帝舜陵」石碑,旁立「有虞氏陵」石碣1塊。陵冢上槐相交翠,鬱鬱蔥蔥。
繞陵北行約三十米,即是皇城,又名離樂城。進拱形城門 ,內以戲樓、卷棚、獻殿、正殿、寢宮為中軸線,東西兩側配以廊房及鍾、鼓二樓,構造布局嚴謹,左右對稱。主建築正殿,建造於台基之上,重檐歇山頂,斗拱五鋪作,面闊五間,進深五椽。殿內泥塑的舜帝坐像,頭戴冕旒,身著袞服,神態莊嚴,栩栩如生。
正殿之後,原建寢宮三楹,內塑娥皇、女英像,昔已毀於戰火。陵廟東南,舊時曾建大雲寺,為守陵僧侶居住,亦稱「守陵寺」,於解放初拆毀。
池神廟
運城鹽池是鹽文化、黃河文化、中華文化的結胎髮育之地,鹽池神廟就是鹽文化的代表和載體。
鹽池神廟位於運城市南,鹽池北岸的卧雲山崗上,是一座專門奉祀鹽池神靈的廟宇。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鹽池神廟始建於唐大曆十二年(777年)。史載唐代宗李豫賜運城鹽池為「寶應靈慶池」,欽定在鹽池建廟,賜封池神為「靈慶公」,列入國家祀典。後歷代封建王朝,對於鹽池恩寵有加,封神賜號,修廟設位,歲時祭祀。
池神廟是一座以崇拜自然神為主的神殿,是讚頌、禮拜大自然的神廟。舜帝曾在這裡撫五弦琴吟唱《南風歌》「南風之薰兮,可以解吾民之慍兮;南風之時兮,可以阜吾民之財兮」。
鹽池神廟是建在30度斜坡卧雲崗上,其歷史整體布局呈烏龜形,南邊的歌薰樓(已毀)是頭部,似伸入鹽湖飲水,神道及台階是烏龜的頸,海光樓、中門(碑林)、戲台及三大殿龜背,龜尾是池神廟的乾門,整個廟宇仰山面水,氣勢壯觀。
九龍山景區
龍山自然風景區,主峰海拔1724米,海拔千米以上有近萬畝原始狀態的天然林,享有「生物基因庫」的美稱。保護區內不僅有神秘的「野人之迷」,壯觀的十里猴頭杜鵑長廊,更屬全國罕見。
自然風景區位於運城市鹽湖區東郭鎮中條山腹地,鹽湖南畔,距市區十五公里。它原名九黎山,以苗黎族先祖蚩尤故里而命名。山前有一九六二年所立「磨河村新石器遺址」石碑,記載此地為七千年前人類集居地。
一山坡陶窯為五千年前人類集居地遺址;被稱為天下第一路的「虞坂古鹽道」,已列為山西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蚩尤墓家,北魏摩崖石刻、宋代城牆、古烽火台;元、明、清古廟等遺迹遍地。
「東郭先生和狼」、「三娘管狼」、「喇嘛盜寶」、「關公磨刀」、「牛家院」等經典傳說,婦孺皆知。堯時禹鑿虞坂古鹽道,為四千年前的「四衢大道」之一,為歷代潞鹽南運必經的「陽光大道」,古鎖陽關,為春秋晉、虞二國界關。
「伯樂相馬,假虞伐虢,唇亡齒寒,冀北空群」等經典古事就發生在這裡。世界上最早的收費站一俗稱「挖刮廟」;反映中國人生育情愛文化的「兒女窩石陰洞」和「通貞石陰碑」等都在這裡。
鹽湖特產
解州羊肉泡饃
解州羊肉泡饃是解州著名的傳統小吃之一,具有烹制精細,料重味醇,肉爛湯濃,肥而不膩,營養豐富,香氣四溢,食後回味無窮的特點。羊肉的味道甘而不膩,性溫而不燥。
解州羊肉泡饃選料上乘,作料齊全,工藝獨特精細,湯汁新鮮,味美可口,因而它「看著美,吃著香」,受到四方客人的稱讚。據說,當年慈禧太后西去長安,聽說解州羊肉泡饃很有名氣,就派專使到解州為其取之。
王過酥梨
王過酥梨是運城市鹽湖區泓芝驛鎮王過村的特產。王過酥梨果實大,色澤金黃,皮薄,肉質細嫩潔白,汁多味甜,酥爽可口,為梨中上品。
王過酥梨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。
糖豆角
泓芝驛名產「糖豆角」起源於秦朝,始為民間食品,距今將近2000年。
河東一帶人們探親訪友,往往喜歡以鹽湖區泓芝驛鎮的歷史名產「糖豆角」作為禮品。它做工精巧,形似豆角,蠟黃透亮,十分好看,造型奇特,長不過五分,內灌蜂蜜,咬破後蜜汁四流,甘甜無比。
鹽湖黑泥
運城鹽湖黑泥呈深黑褐色或黑青色,內含動植物的殘骸、水藻類、水草、甲殼類等,在缺氧情況下經過多年淤積,由於各種微生物的活動發生了複雜的物理化學變化,由膠質物、有機物及其他分解產生的物質混合而成。
運城鹽池黑泥中含有多種對人體皮膚有益的礦物質、微量元素及氨基酸和腐植酸。研究表明,黑泥對皮膚的抗衰老有著明顯的效果,運城鹽湖黑泥不僅是天然的護膚品,還是一種天然的保健品。
運城鹽池黑泥,是「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」。
來源:三晉文化旅遊